kodak相机(kodak相机老款)

  • A+

kodak是什么牌子

柯达Kodak是美国相机品牌。

伊士曼柯达公司EastmanKodakCompany,简称柯达公司,是世界上最大的影像产品及相关服务的生产和供应商,总部位于美国纽约州罗切斯特市,是一家在纽约证券交易所挂牌的上市公司,业务遍布150多个国家和地区,全球员工约8万人。

多年来,伊士曼柯达公司在影像拍摄、分享、输出和显示领域一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一百多年来帮助无数的人们留住美好回忆、交流重要信息以及享受娱乐时光。

柯达公司

柯达公司由发明家乔治·伊士曼始创于1880年,总部位于美国纽约州罗切斯特市。柯达是“信息影像”行业的主要参与者之一,包括设备(如数码相机和掌上电脑)、基础设施(如在线网络和影像冲印系统)以及服务和媒介(如访问、分析和打印影像的软件、胶卷和相纸)。

公司的业务有:摄影——为大众消费者、专业摄影师和电影摄影师提供数码和传统产品及服务;医疗影像——为医疗卫生行业提供传统和数字影像获取、存储和输出产品及服务;商业影像——为企业和政府提供影像获取、输出和存储产品及服务。

元器件——为原始设备生产商(OEM)提供光学元件和感光芯片;以及显示器——设计和制造世界领先的有机发光二极体(OLED)显示屏以及其它特殊材料。


早期柯达相机有使用德国镜头的吗?

柯达Ektra 可以说是柯达相机制造的骄傲,美国最佳 35mm相机。惊人的创新能力创造出了一台非常独特和奇怪的相机。这是伊斯曼柯达公司(Eastman Kodak Corporation)在1941年至1948年之间生产的35毫米测距仪相机。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在柯达公司设计监督下,生产了一些非常先进的相机,其中的Medalist,Super Six 20折叠机和 Bantam Special.。它在发布之时可以说是美国制造的最先进,功能最丰富的35毫米胶片相机。Ektra旨在与徕卡(Leica)和康泰克斯(Contax)等德国相机竞争,其画质在质量上与之匹配,并且具有其他德国相机所没有的功能,例如可调节焦距取景器和测距仪,预装胶卷的可更换后背以及一系列镜头从35mm到153mm。可以说当时柯达是尽了自己最大的努力并且不计成本的去设计制作了这台相机,但这意味着它的价格很高,在7年的生产过程中一直保持较低的销量。所有因为她的高质量以及销量问题,造成了她的产量并不多,产量约为2000台,因此成了具有很大收藏价值的稀有相机。
可能因为这台相机对柯达来说也是一种荣耀,柯达后来在便宜的相机上重用了Ektra品牌作为胶卷的命名。从柯达为Ektra的精心出版编写的书中可以清楚地看出,这是柯达的一项重大项目,无论这个国家的政治立场如何,他们显然都对击败德国和日本的竞争产品感兴趣。这是柯达在1960年代的Signet系列,也是这个系列之前之前唯一一次在可互换镜头市场上的进军,它忽略了柯达数十年前拥有的Graflex产品以及一些早期折叠相机。事实证明Ektra的成功程度不及柯达的商业成功,这个失败也不能归咎于相机的设计,除非设计的复杂性使生产成本超出了市场需求
它具有焦平面快门(相机的唯一弱点),该快门巧妙地联动到可互换背板系统,使用户中途可以在不同胶卷之间更改胶片类型。当徕卡,尼康和佳能的用户仍在使用拇指和食指来转动传统旋钮来进行过片时,Ektra的使用者通过将不同胶卷预先安装在每个胶卷的背面上,来快速的进行过片操作。这种杠杆作用也上弦了快门,但需要进行两次过片。快门是焦平面型速度为1到1/1000秒,外加“ B”门。据说设计师Mihalyi是左撇子,不过多数老外是左撇子,所以他设计的相机基本都是给左撇子用的。不过这个说法并没有得到证实,也跟芝加哥摄影收藏家协会的记录相矛盾。取景器内置了一个50至254mm的变焦系统。仅35mm镜头需要在取景器前面放置一个外部镜头。这个取景器也很贵,基本很难遇见,比镜头和相机更稀有。取景器还具有从-3到 3的屈光度调节。再一个比较稀有的就是为Ektra设计的专用闪光灯,非常稀少,也非常难得,至于价格不论,已是可遇不可求的物品了。
Ektra的镜头具有可互换的镜头,锁紧装置与螺纹锁合,所有的镜头都命名为Ektar:
35 / 3.3
50 / 1.9,
50 / 3.5,
90 / 3.5
135 / 3.8
153 / 4.5
所有镜片均采用镀膜,早期仅在内表面上有镀膜,后来在所有镜片上进行了镀膜。计划中有254mm镜头设计,但显然没有生产。镜盒是非常漂亮的圆柱形铝盒,但是这些镜头的表面处理都不太好,容易氧化。Ektar还有电视镜头版本,应该是叫做Television Ektanon,有50/1.9和90/3.5,很多人改了这个镜头当做Ektar卖,但其实不算是Ektar。Ektar的镜头完全可以与1930年代后期的Leica或Contax的镜头相媲美。也为镜头配备了前后盖。

Ektra的附件包括:
腰屏取景器
转角取景器
胶片后背
取景后背
闪光灯
近距测距仪
同步闪光
三脚架转接接头
本来柯达计划开发Ektra 的改进版本,名字叫“Ektra II”,其中三个已经存在。它们内置了用于35mm镜头的内置取景,种种原因可能没有进行生产。

Ektra是柯达也是美国生产的最好的135相机的最后一次尝试。它具有惊人的创新性和丰富的功能,实际上在功能方面超过了Leica和Contax。它于1941年上市,但在1948年调整以700美元的价格时,发现超出了大家的预期,因此也就没有了市场。
Ektra的首创和功能令人印象深刻:
第一个具有视差补偿取景器
第一个所有镜片上提供镀膜镜片
第一个提供可互换的后背
第一个提供内置的变焦取景器(变焦-每个镜头都需要重新对焦)
第一个提供后背取景器
第一个使用胶片倒片杆
镜头从35到153
大量可选配件
Ektra的最早的说明书上显示Ektra#1004。大概Ektra序列号的开头是#1000 。相机,镜头和背面的序列号通常以两个字母开头。它们是年份的最后两位数字。该代码附带给单词CAMEROSITY分配1-9、0#。因此,在1941年便有了EC之前的序列号。在您卸下相机后背后,在相机铸件的底部可以看见编号。

镜头安装方式是我所见过最复杂的。 首先将镜头接口下方三脚架接口的底座推回。然后,在将镜头后屁股安装在底座上旋转200度左右。再旋转镜头调焦会发现一个非常复杂的齿轮联动测距系统。

从上面的图片可以看出Ektra附件的使用方式

在操作上Ektra确实算是一台奇怪的相机,相机正面镜头旁的大轮子,那就是调焦轮,测距仪基线也很长,为4 1/8“,实际上很难握住Ektra而不挡住RF窗口。值得称赞的是取景器几乎正好位于镜头上方,可以解决视差问题。Ektra的取景器可从50倍变焦至254,在取景器上安装附件可以显示35视场,取景器之外还有单独的1.6倍分割图像测距仪。

后背左下角的长杆是左手过片钮!,机顶图中心偏左一点的小杠杆是12秒延时自拍器。这玩意我捉摸了好久才发现是自拍用的,再往左是一个滚花钮,是调快门速度的,类似于徕卡,可以抬起滚花钮并旋转它,以在下面的窗口中显示所需的快门速度。在附近(左上位置)的平轮上设置了1/10至1秒的低速。这个其实挺方便的,在后来的相机中竟然没有人去复制这个,但是看起来有点复杂。在中心位置的过片计数器,感觉Leica或Contax的计数器都没这个漂亮,右上角的刻度盘可以看到从50-254的数值,不难猜出这个和镜头一定有关系,这是取景器变焦的机关。右下角较小的轮子是测距仪的屈光度调节钮。

这是一个90肖像镜头,调焦轮特写

相机的底视图显示了超大而坚固的倒片杆。“ LOCK”和“ UNLOCK”标记用于滑动后锁定胶片后背。这个机器的功能眼花缭乱,刚拿到手需要好好琢磨一番。

打开后盖以后我们可以看见上面讲到的编号。Ektra是我最喜欢的相机之一,因为它有颜值,虽然我是福伦达粉。但是对于外观好看的相机还是忍不住想摸摸,但是这个机器如果坏了基本是很难修复了,而基本没有可以使用的快门了,买一台坏一台。Ektra可以自豪的说将35mm设计的最高点和低点(可靠性)组合到一台相机中了,当时真的是想一次性干倒其他厂家,很可惜缺陷太致命,价格又堵住了自己的市场,所以这台相机的命运也就是注定了销量不行。图片来自于网络,我的机器没这么全,我只有两个镜头,两个取景器,三个背后,一个闪光灯,没有皮箱。快门是坏的,都不知道怎么下手去拆,自认为自己也算是修机高手,但是这台机器我没信心,感觉一拆成则成尸,罢了罢了,摆着还能有个样子。

柯达的相机怎么样 ?

柯达相机:
1.
美国品牌,
实用为主;
2.
价格较低,
性价比较高;
3.
配合柯达冲洗店/柯达相纸输出,
色彩还原准确,
真实(毕竟是一个公司的,图像处理程序一样的);
我给朋友/同事买相机,
90%是柯达的,
5年多时间,约买了40台柯达相机,至目前为止没有故障维修情况.

为什么柯达破产

  伊士曼柯达公司(EastmanKodakCompany),简称柯达公司,由发明家乔治·伊士曼始创于1880年,那么,为什么柯达破产?

  造成柯达危机最主要原因是反应迟钝。柯达过去当老大靠的就是胶片,与别人合作也是靠这个金刚钻儿,人家还会沾你的光。而现在的数字时代,没有核心技术,企业的经营就会随时处于危险的状态,过去的一切都会在瞬间贬值。

  柯达长期依赖相对落后的传统胶片部门,而对于数字科技给予传统影像部门的冲击,管理层作风偏于保守,满足于传统胶片产品的市场份额和垄断地位,缺乏对市场的前瞻性分析,没有及时调整公司经营战略重心和部门结构,决策犹豫不决,错失良机

   柯达危机

  投资单一

  由于对于现有技术带来的现实利润和新技术带来的未来利润之间的过渡和切换时机把握不当,造成柯达大量资金用于传统胶片工厂生产线和冲印店设备的低水平简单重复投资,挤占了对数字技术和市场的投资,增大了退出/更新成本,使公司陷于“知错难改”,“船大难掉头”的窘境。据统计,截至2002年年底,柯达彩印店在中国的数量达到8000多家,是肯德基的10倍,麦当劳的18倍!这些店铺在不能提供足够利润的情况下,正在成为柯达战略转型的包袱。

  眷恋传统

  柯达相机过去柯达的管理层都是传统行业出身,例如:现任运营系统副总裁Charles Barrentine 是学化学的,数字影像系统美国区总经理Cohen是学土木工程的等等。在现任的49名高层管理人员中有7名出身化学,而只有3位出自电子专业。特别是在市场应用和保持领先地位方面,传统产业领导忽视了替代技术的持续开发,从而失掉了新产品市场应有的领导份额。

  从传统胶片与数字影像产品市场占有率的比较可以看出,柯达对传统胶片技术和产品的眷恋,以及对数字技术和数字影响产品的冲击反应迟钝,这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柯达陷入成长危机的必然。

  角色模糊

  从市场竞争角度看,柯达经营战略中技术竞争与合作的关系,被短期市场行为所左右,竞争者与合作者的战略定位和战略角色模糊。

  技术市场竞争激烈,电子技术领先周期缩短,进入细分市场领域的增加,国际级竞争对手增加,在数字相机、可拍照手机、数字冲印、数字打印机领域中遭遇如:富士、索尼、惠普、佳能、爱普生等大公司的激烈竞争。虽然柯达也与对手建立了大量战略联盟,但是就核心技术而言形成的战略联盟却寥寥无几,大部分是服务项目的联盟。国之利器,岂能让与他人。管理层其实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柯达过去当老大靠的就是胶片,与别人合作也是靠这个金刚钻儿,人家还会沾你的光。而现在的数字时代,没有核心技术,企业的经营就会随时处于危险的状态,过去的一切都会在瞬间贬值。合作永远不是一厢情愿的事。


旧事新思——柯达为什么破产?

柯达曾经是影像的代言词。它创建于1880年,业务遍布全世界,全球员工超过8万。柯达的市值最高达到310亿美元。最辉煌的时候,中国市场只有一种胶卷,就是柯达。

然而,2012年柯达申请破产,从一家世界最大的胶卷生产商,变成了一家目前市值不到十亿美元的商业图文影像处理公司。

为什么会有这些变化?我们看看几种观点。

第一种观点认为,柯达没有积极参与数码市场的竞争。

令许多人惊讶的是,柯达在数码摄影方面拥有极强的技术实力。

柯达在破产前,拥有的超过10000项专利中,有1100项的数字图像专利组合,远超其他任何一个同行。1975年,柯达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数码相机,并将其用于航天领域;1991年推出专业级数码相机,像素数达到130万;1995年发布首款傻瓜型数码相机供非专业摄影者使用;1998年就开始生产民用数码相机。

并且柯达还在2001年收购了一家Ofoto的照片分享网站。2004年,柯达的EASYSHARE-ONE数码相机曾获得了市场的认可,以及数项行业奖励。2005年推出了世界上分辨率最高的专业影像传感器 — 3900 万像素的 KODAK KAF-39000 影像传感器。2006年推出了世界上最小的 10 倍光学变焦的 KODAK EASYSHARE V610 双镜头数码相机。

那么柯达缺少市场么?

柯达胶卷最高曾拥有70%的市场,其门店遍布各大城市,有着深厚的市场基础。柯达数码相机销量曾经是北美市场的第二。2004年柯达数码相机销售量为871万台,在全球市场第三(第一名是佳能1263万台,第二名是索尼)。

所以说,柯达没有积极参与数码市场的竞争的观点也许是错误的,柯达在技术和市场上,都还不错。

也许柯达的错误是,他有机会但没有做市场的领头羊。通用的曾经总裁杰克.维尔奇认为,只有做市场第一才能获得最好的利润和发展。

或者从生产方式和销售方式来看,问题在于,柯达沿用了传统制造业的思维在参与竞争,而数码产品的竞争方式不同。柯达没有日本企业那样组织生产和组织营销能力。佳能和索尼有比柯达更强更灵活的销售能力,同时却有更低的成本,还有着不断精益求精的研发部门。从这个角度看,柯达即使的确积极竞争,也并不意味方法正确,也不意味着可持续。

柯达创造了第一台数码相机,曾投资数十亿美元研发一系列数码相机,在市场上占有了一定的地位,还首先投资购买了影像网站。

但在1975年到2005年柯达确立转型之间整整30年中,柯达并没有意识到数码技术会如何改变人们的行为,以及客户需求(客户价值)将如何改变。(也许是柯达的高层意识到了,但没有采取适当措施。)即使收购了照片分享网站之后,Ofoto网站依然被柯达定位为“吸引客户然后洗出相片”的网站。在推出的数码相机,都没有忘记了为其胶卷和打印业务留下接口和宣传。

在其决定转型之前,柯达对自己的商业模式中关键业务定义为生产胶片,将自己为客户创造的价值定义为:为客户洗出好的照片,留存好的回忆。柯达始终把数码技术当成是扩大自己胶卷业务的一种方式。但实际上数码影像是一种全新的市场业务。

20世纪初,柯达曾推出了两个品牌人物来代表产品,即男孩布朗尼(Brownie)和女孩柯达(Kodak)。两个人物形象不仅代表着产品容易操作(因为连小孩都可以操作),而且与孩子和家庭联系起来。柯达也曾有过其历史性的口号“share memories, share life”。然而,柯达自己并没有忠诚地做到分享和从消费者的角度考虑问题。

在柯达运营的任何一个时刻,创新都可能使得柯达渡过难关。如果柯达把自己的价值方向修改为“分享回忆”或者“分享图像”,这显然会与其一直坚持的“胶片业务”或者“图像业务”有不同的结果。(2012年Facebook为收购创立了仅仅18个月的影像分享网站Instagram,投入了10亿美元)。或者如果柯达尽早选择了数码产品的民用化和商业化,也许柯达的发展就不同了。

这个观点看起来很有道理,但如果再看看第三种观点,也许会有新看法:

对许多人来说,可以通过数码相机和智能手机随时拍摄、观看和分享影像时,可以通过巨大的存储设备存放海量图像时,我们越来越远离胶卷和相纸了。

数码技术作为一种对胶卷的破坏性创新,而且又是一个竞争激烈的行业。如果你是柯达的总裁,面对以下事实时,你该如何选择?

(1)柯达胶卷的毛利率曾经有70%,柯达胶卷曾占有全球市场70%。而数码成像市场的竞争激烈,利润率低。(2)投资一分钱数码相机业务,就等于终结自己的一分钱胶卷业务。(3)你并不知道数码相机的市场会发展得多快。而固定资产的投入是以年单位来做计划的。柯达在世界各地有着巨大的投资:厂房,门店,研发机构。

面对这些事实时,柯达在做艰难的选择。

一位资深业内人士王兵先生在柯达申请破产后,说出了这样的观点:“满世界都是柯达造的数码相机,又能怎么样?就算当初柯达转型把全部资金投向数码相机,恐怕结局还是破产,搞不好更惨。全世界数码相机加起来有多少营业收入?有多少利润?柯达的数码相机曾经做到北美市场第二位,但利润率只有2%。利润率如此之低,根本支撑不住柯达的生存需求。如果当初柯达转型选择数码相机,难道现在还要去做手机?柯达能超过苹果吗?这条战线拖到哪里才算完?”

到 2014 年,全球销售的卡片机只有 6900 万台,只有全球智能手机销量的 5.3%。结合最近传出的佳能决定将逐步淡出数码相机行业的消息,王兵的看法也许是对的。

市场不断的创新,不断被破坏,对于一头巨大的恐龙,也许注定在环境变化时遭受磨难甚至灭绝。柯达无法阻止胶卷行业的没落,也无法阻止其胶卷生产能力的价值化为乌有。

故事并没有结束,柯达现在怎么样了?

2012年1月,柯达申请破产。在 2013 年 9 月 3 日,英国柯达退休金计划 (KPP) 完成了对伊士曼柯达公司旗下文档影像和个性化影像业务的收购工作,并创立了「柯达乐芮」(Kodak Alaris)公司,剩下的商业影像业务则归原来的伊士曼柯达公司所有。在 2015 年第四季度,柯达公司的净利润为 2,400 万美元,实现了扭亏为盈。在 2016 年 6 月,柯达公司和阿里巴巴集团合作共同投资影像业务。

柯达放弃了胶卷市场,从一家庞大的市场垄断公司,在申请破产后以自己拥有的胶卷和数码成像技术,变成了多元化注重差异化的小公司(其实10亿美元也不算小)。这也是当年胶卷竞争对手富士公司所做的事(2012年富士公司市值120亿美元)。只是这个转变来得太晚了。

极有意思的是,王兵先生猜到了开头却没有猜到结局。柯达结合其技术优势,一直在生产有强大摄像功能的智能手机。2016年底柯达发布了Ektra相机手机,大家看看照片,是不是很有复古的感觉?

希望柯达的故事不会因柯达申请破产而结束,事实上也没有结束。